1、化學方法仿制銅銹,用化學藥品仿制出的銅銹,大多銹色很浮,沒有貼骨的感覺,它直接把藥品施于銅器之上也就沒有地子可言了,它只有綠銹而綠銹也多是呈現粉末狀的,假如用堅硬的工具去檢查的話,可以發現。即在原本無花紋或有破損穿孔的器物鏤刻、改刻花紋,使原器變成一件鏤空之器。直接鍛造的又可分為兩種情形。用干燥的硬布等在銅銹表面快速摩擦發燒,偽銹會發出塑料味兒、油漆味兒等異味兒。然后再綜合該器的各個方面進行整體的分析。即將需要辨偽的器物。首先分別從銅質及鍛造工藝、器形、紋飾、銘文諸方面與真器一一進行對比,并參考偽器的各種情況作為反面尺度進行考察,從而對該器各個方面的真偽有一個初步的熟悉。傳統的禮節軌制已徹底瓦解,鐵制品已廣泛使用。
明清偽器含錫成分很少,而鉛鋅成分增多,銅色皆發黃,但明代偽器色為黃中泛白,清代偽器色卻是黃中透黃。青銅器是世界著名的象征。錫的成份越大,銅質的灰色光彩越淺淡。而古銅的綠銹很難見到那么多的粉末。而宋以后的偽器多為黃銅,未曾氧化或氧化時間較短,以手敲擊,聲音細長、清脆,也無土香,卻有汗腥味,這是因為作偽者多用化學藥品,如酸鹽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銹,雖經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氣息。尤其是銅銹已滲透器物內部,滲透花紋或銘文字口之內?;蛲瑤讉€舊器中的殘塊拼成新器;或真器中缺失了一部門或幾部門,另取其他器的殘塊按格式修完整;或真器中本無某部門,卻節外生枝,添枝加葉拼成新器。偽銘鏨刻有刀鑿之痕,往往又破壞了原來的表面,侵蝕者恍惚而臃腫。
2、銘文辨偽:通過銘文辨偽,是檢測對占代歷史知識廣袤、書法研究深淺和鑄工藝水準高低與否的標尺。
3、將真銅銹粘貼上器物之上,這種方法造出的皮殼很具殺傷力,但是假如仔細觀察的話,這種銹下面是沒有地子的,而且因為膠水的粘和大多是成塊狀的而且很難具有真銅器包漿那種天然同一的感覺。需要指出的是,辨偽時具體了解該器的出土情況與流傳經歷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能為辨偽提供重要的線索。戰國以前的銅器,皆為銅錫鉛合金的青銅器。同時,仿器比真器重,有壓手感,這是普遍規律。而厚的偽銹一般是用漆調顏色作成,昏暗,凝滯,既沒有金屬光澤,又沒有層次,浮于器表,松散,易脫落,而露出新銅地子。這種偽掏花的作法,如斯做法刀痕非常顯著,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征。
4、聲味辨偽:聲音和氣息是青銅器辨偽的必要輔助手段。在器物上增刻偽銘后,偽銘的銹色、地子與真銘不同,字口也顯著不同。在中國,青銅器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這種掏花的作偽法,不僅刀痕顯著,而且不符合器物的特征。
5、真器的器形、紋飾與銘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偽器的各方面之間往往有矛盾。
6、材質辨偽:辨別不同時期青銅的材質是對青銅器身份的考證。當然埋藏在極其干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敲擊音也有甚佳的。作偽的氧化層的突起部位光亮,凹陷部位昏暗。就目前來說,紅斑和寶石藍是很難仿造的,假銅器上的紅斑,大多是鐵銹,仔細去觀察的話仍是很輕易辨別的,一是顏色二是結構。
7、真器的表面銹色是經長期侵蝕而天然形成的,致密而有金屬光澤,與器體是連為一體的。
8、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將銅器表面的銅銹取一塊,觀察銅銹下面露出的皮殼,偽銹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銅色;古銅銹下面則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銀白色的氧化膜。通常偽器可以分為直接鍛造和拼湊改造兩類。而經由地下侵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